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严守耕地红线,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,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。今年以来,各粮食主产区紧盯实现粮食产量1.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,抓实抓细大面积单产提升措施,全方位夯实大国粮仓根基,端稳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,从党政同责稳面积,到精耕细作提单产,再到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,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加大良种、良机、良法推广力度,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,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。
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,并从确保粮食稳产丰产、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、农业科技创新、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、食物供给体系等多方面作出具体部署。一是严守耕地红线,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。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、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,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、提升土壤肥力、优化种植结构等措施,提高农田的产出能力和抗灾能力。二是全方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农业科技创新方面,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,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,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。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、发展智能农业等措施,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。
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建设方面,建立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,通过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财政补贴力度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、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等措施,有效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,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。
食物供给体系建设方面,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,加快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。发展畜牧业、渔业、果蔬业等多元化农业产业,丰富食物种类和来源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物需求,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。
在全球粮食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,作为全球粮食安全事务中的负责任大国,中国不断弥补粮食安全国际公共产品不足问题,深度参与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》下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改革,提出具有“互利共赢”的应对方案,既保障了自身的粮食安全,也维护了世界粮食体系稳定,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,凝聚了国际共识,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。